970人已浏览 时间 : 3天前
导语:本文详细介绍雕刻类工艺品的鉴赏技巧、收藏价值及保养方法,帮助爱好者挑选优质作品并延长其艺术寿命。
记得第一次在扬州东关街的老作坊里见到那位老师傅雕刻黄杨木的场景——刻刀在木料上游走如鱼,木屑像金色雪花般簌簌落下,转眼间模糊的轮廓就显出了仕女裙袂的飘逸。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大概就是雕刻类工艺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吧。但您知道吗?同样是标价五位数的木雕,有的三年就开裂变形,有的却能世代相传,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
上周有位从上海专程赶来的藏家张先生就吃了亏,花八万收的崖柏根雕才半年就出现了贯穿性裂纹。后来我们检测发现,问题出在当初选材时没注意木料的含水率。像这种教训在收藏圈里太常见了,所以我特别整理了这份避坑指南。先说最基础的材质识别:木雕要选纹理连贯的老料,拿指甲轻划不会有明显凹痕;石雕得对着光看有无暗裂,特别是青田石这类软质石材;至于玉雕,千万别被商家的『羊脂白』话术忽悠,真正和田玉在强光下能看到云絮状结构。
说到保养诀窍,在扬州这潮湿气候里我可是吃过苦头的。去年梅雨季,收藏的黄花梨笔筒突然发霉长毛,急得我连夜请教非遗传承人李大师。他教我用软毛刷蘸微量茶树油轻扫,再放在装有活性炭的玻璃柜里缓释除湿。现在我的柜子永远放着温湿度计,湿度超过65%就启动除湿机——这可是血泪换来的经验啊!特别提醒北方朋友,冬季千万别把木雕放在暖气片旁边,去年有位北京客户的红木摆件就是这样裂成了两半。
判断雕刻工艺的优劣其实有门道。去年帮客户鉴定过一件号称『明清工』的弥勒雕像,乍看刀工流畅,但用强光手电侧打就露馅了——衣纹深浅完全一致,这明显是机器开粗坯后手工修光的现代作品。真正老工匠的刀痕是有呼吸节奏的,就像我们扬州漆器厂的陈师傅说的:『下刀要听木头的回响,硬处轻挑,软处重压』。最近发现有些机雕作品会用砂纸打磨冒充手工刀痕,教大家个鉴别妙招:用放大镜看转折处,手工雕刻会有自然的『起刀收刀』痕迹。
最后说说升值潜力这个话题。前年有位阿姨执意要退掉订制的翡翠观音,觉得六万八太贵。结果去年同料子的作品在拍卖行拍出了二十三万,现在见面就念叨后悔。但也不是所有雕刻品都值得投资,关键看三点:材质稀缺性(比如海南黄花梨、和田籽料)、工艺传承(最好是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作品)、题材独特性。我们店里有尊松鹤延年的寿山石雕,作者是西泠印社成员,五年间价格翻了四倍,这就是典型的『三有』精品。
最新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